若非《南京照相馆》豌豆财富题材敏感豌豆财富,它也应如普通的商业电影一样,“仅为票房而生”。
《南京照相馆》取材于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真实罪证影像,也就是电影里面日军侵占南京后所犯屠杀、奸淫、纵火、劫掠等反人类暴行,都是真实的、有史可查的。
“日军真实罪证影像”,它是真实的,毋庸置疑的。
《南京照相馆》,它是真实的,或许是不完整。
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同时也是导演思想具象化的产物,观众观看电影的“所见所感”,皆在导演镜头的调度中。
愤怒,仇恨。
无尽的怒火,无处发泄的恨意——
这就是申奥导演镜头下的《南京照相馆》,全是情绪的养分,缺乏思考的土壤。同时这也是商业电影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
在南京大屠杀的黑暗历史中,尽管日本军国主义的系统性暴行与反人类残酷性已被众多铁证所确认,但这一时期是否存在极少数日本军人展现出人性良知反对暴行的个体案例,根据一些资料来看,应该是存在的。
即便侵华日军中真的存有这些极少数个体善意行为,但依旧无法改变侵华日军历史罪行的本质,只不过这些“人性微光”属于真实历史的一部分,且不以人为意志而改变。
一般来说,塑造一个形象饱满鲜明的角色(或群像),都会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描写,如好人带有一些痞气,无关大雅的坏习惯、坏人彬彬有礼喜欢说谢谢等,这样反差描写会使得角色(或群像)形象更加立体生动,也更加真实。
《南京照相馆》突破常规套路,去除了侵华日军中“人性微光”存在的可能性,选择了更加直白的角度去展示侵华日军的“恶”。
如此一来,便能引爆我们对侵华日军的仇恨,甚至这种加强型仇恨会上升到整个日本社会,多少人恨不得再来几颗“小男孩”,让“全日本都是熟人”这个玩笑梗成真。
假如《南京照相馆》让我们的仇恨对象变成了“日本人民”,而不再局限于侵华日军和军国主义,那么我们是否就会变成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
2025年6月13日日本上映的《树上的军队》,在歌颂“人类勇气的赞歌”——1945年冲绳战役末期,两名日本士兵误以为战争未结束,在一棵巨大树上潜伏生存长达两年。
2025年7月21日日本上映的《长崎:闪光之影》,在赞赏“人类面对灾难的勇气”——以日本三位红十字护士学生的视角出发,呈现原子弹投下后她们在废墟中救助幸存者的英勇与悲怆。
同一件事不同的视角,就会得到不一样的“故事”。
日本一向擅长如此,常以“受害人”角度去“解读”历史,甚至“扭曲”、“篡改”和“否认”历史。
《树上的军队》与《长崎:闪光之影》皆是导演以偏概全的“扭曲”三观带来的思想具象化产物。
“南京照相馆”,取材于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真实罪证影像,其中被称为“京字第一号罪证”的16张侵华日军拍摄的残忍杀害中国百姓的照片,是当时年仅15岁的华东照相馆学徒罗瑾冒着生命危险保留下来的。
《南京照相馆》,取决于导演对于“全日本都是熟人”的执着。
电影是思想艺术加工的产物,历史是严肃较真的总结,两者不能笼统划上等号。
或者,换一个角度解读——
《南京照相馆》并没有刻意去除侵华日军中“人性微光”存在的可能性,而是《南京照相馆》是以“照相馆”的视角出发,在这个视角下的主角众人未能遇到概率性近乎为0的“人性微光”,实属正常。
毕竟根据日本学者笠原十九司的调查总结得出,当年侵华日军觉醒人性的上限不高于0.15%,甚至更低。
按照侵华日军约20万兵力计算,当时觉醒人性的侵华日军不超过300人,以“照相馆”视角出发,硕大南京城没有遇到半个觉醒的“人性微光”,也实属正常。
只不过在两叶看来,《南京照相馆》若能增加一两幕“人性微光”的镜头,哪怕就短短一两秒都好,这些零星挣扎在罪恶中的“人性微光”,恰恰进一步印证了侵华日军的反人类暴行是系统性的、由上而下的,也更能反衬出军国主义与法西斯主义的极端罪恶。
那么,娃娃脸的伊藤秀夫(原岛大地饰)算“人性微光”中的一员吗?
当然不算,伊藤秀夫由始至终都代表日本军国主义,从未拥有过“人性”,中国百姓的生命在他眼里如牛羊猪狗般。
纵观历史,由于地理位置、资源匮乏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日本人恃强凌弱的性格。对待强者表现出顺从和谦逊,同时又对弱者显得格外凶狠和残暴,这种扭曲矛盾的性格特点,尤其在日本军官身上体现的更加淋漓尽致。
同时所谓的日本民族精神“大和魂”思想也灌输到每个士兵身上,培养了其使命感以及“大和民族”的自负感。
因此伊藤秀夫之所以一开始没有开枪杀了邮差苏柳昌(刘昊然饰),并不是出于对生命的怜悯和同情,只是因为他自己不会洗照片,又不想让别人知道这个秘密,因此需要“外人”协助他完成这个任务,仅此而已。
其次,伊藤秀夫在被要求拍摄记录血腥画面时,他只是出于“摄影师”的角度提醒告知,手上设备并不能满足拍摄需求,而不是拒绝拍摄。
伊藤秀夫也并不是没有“勇气”开枪,只是因为他是走后门空降的“少爷兵”,由于日本阶级观念作祟,他仅是觉得自己开枪会弄脏自己的手,不应自己亲自动手而已。在他组织拍摄“亲善照”,因襁褓婴儿哭闹声干扰自己拍摄,导致婴儿被其他侵华日军处死这一幕就能看出,伊藤秀夫不具有“人性”。
摄影与射击的英文都是Shoot,“不善长开枪”的伊藤秀夫与其他侵华日军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如果有,那就是更加伪善更加虚伪更加无情。
伊藤秀夫的原型应该是参考了小津安二郎,小津安二郎曾在“森田化学防水给水部队”(化学=毒气)时被指定担任下士官军阶分队长,曾直接参与向中国军队发动的各种常规和非常规战役(使用化学毒气手段攻击)。
伊藤秀夫与小津安二郎两者的结局有所不同,电影里伊藤秀夫是切腹自尽,而后者则是随日本军队投降并成为战俘,于1946年归国,后来成为日本国宝级导演,其代表作品是《东京物语》,小津安二郎至死都没有忏悔和道歉。
原岛大地饰演的伊藤秀夫,可以说是本电影中演技最为出色的演员之一,他对于人物性格的刻画,情绪的递进还有人物心态和行为的转变,都非常有层次感,所有的变化都不会让观众感到突兀。
除开原岛大地外,这部电影另一个演技天花板便是王传君饰演的王广海了。
当王传君再次说起流利的日语时,他不再是关谷神奇,他是《南京照相馆》的汉奸翻译王广海——我想,没有什么比这个夸奖更合适了。
王广海在这部电影里,几乎都是比较压抑自我的分裂状态——同胞眼中的汉奸,自我眼里的翻译豌豆财富,王传君很完美做到了一人双面的纠缠状态,尤其面部表情管理更为出色,哭笑悲欢同时出现。
申奥导演曾在路演时回复,“老金不知道妻女被杀,王广海同样也不知道妻儿被杀”,对此,两叶表示这部电影的编剧除开申奥导演之外,还有许渌洋和张珂这两位编剧。
根据电影给出的信息,整理后发现,王广海最后应该是知道妻儿被杀害了——
第一,王广海之所以需要苏柳昌假扮情人林毓秀(高叶饰)的丈夫,大概率是因为王广海惧内且不想背上抛妻弃子的恶名,加上他曾告诉苏柳昌“他老婆比日本人还可怕”,因此王广海起初的本心是这两个女人都不能放弃。
第二,王广海是知道妻儿被安排在哪里工作,同时也能打着伊藤秀夫的旗号安排妻儿的工作。在江边屠杀时,王广海此时应该还不知道妻儿也被安排进了死亡名单,这很有可能是看伊藤秀夫不顺眼的其他日本军官的故意安排,电影里也有多个镜头表现其他日本军官对“少爷兵”伊藤秀夫的鄙视。
第三,林毓秀曾一度逼问王广海什么时候离婚娶他时,他也是支支吾吾表示不愿意,避开了这个话题,王广海依旧不愿意二选一。
第四,当王广海再次匆匆忙忙出现在林毓秀面前表示愿意离婚再娶她时,这时候应该是知道妻儿被杀害的消息了。
第五,情人林毓秀在面对日本军官侵犯,随即王广海二话不说就开始反抗日本军官时,也足以表明他是带着新仇旧恨一起来。王广海早就知道林毓秀曾被日本军官叫过去“演戏”的事,他知道当作什么都没有发生,大家才能活下去,因此林毓秀再次面对侵犯时,王广海应该还是保持沉默才符合他的生存之道。但这次“二选一”不定项选择题变成了“一对一”单项选择题,王广海知道自己如果还不做点什么,他将永远失去两个爱人和孩子。
第六,王广海尸体上发现了贴身收藏的妻儿的两本通行证,更加坐实了王广海知道妻儿被杀害的消息。毕竟证在人在,想要逃离南京城就必须“高举”通行证,如果知道妻儿还在世,以王广海的性格就算要离婚,他也是应该先把通行证给到妻儿再过来接情人林毓秀一起逃离才对。
第七,王广海一直强调自己只是“翻译”,意思这只是工作,自己并不是丧失人性没有底线的“汉奸”,性格如此唯唯诺诺的王广海,怎么可能没收妻儿的通行证,亲自送妻儿“上路”呢。
这一切都在表明,王广海最后是知道了妻儿被杀害的信息。
宋存义(周游饰)也是两叶期待的演员之一。从一开始摆烂装死逃命的巡警,到被林毓秀误以为的抗日英雄,最后在看到弟弟惨死照片后,成为了与侵华日军同归于尽的有血性的民族英雄,这里每一个心态与角色的转变,他的节奏都把握的相当适合,十分轻易让观众代入了他的情绪之中,与其产生共鸣。
不过有一点纠结的是,宋存义这个角色与他之前饰演过《群星闪耀时》的陈浩有点串戏,周游合适这样的角色,但很大程度上两部戏的角色又没有很好区分开来。
宋存义用来完结日本摄影师生命的那块“南京石”,是侵华日军司机提过一嘴的八纮一宇塔任务所需要收集的物品。在日语上有“道义上的世界统一”意思的八纮一宇塔,是当时日本从各个占领地掠夺后送到日本的珍贵材料而建成的建筑物,其意为镇魂,是日本用来弘扬军国主义宣扬侵略思想的重要场所。
时至今日,日本依旧扛着各方压力不肯拆除,甚至改名“和平塔”,企图洗白这座“镇魂塔”。
杨恩又是两叶比较喜欢的一个新生代实力演员,虽然她的戏份并不多,但却能让我们感受到她是残酷战争中仅存的最后温柔。
细腻到位的情感、收放自如的演技,很难想象她才是12岁的小孩子。
至于小两口金承宗(王骁饰)和赵宜芳(王真儿饰),看上去演技在线却又中规中矩,没有什么太大亮点。
或者说这小两口并不是在“演戏”,而他们就是金承宗赵宜芳本人。
林毓秀(高叶饰)这个角色的命运就注定了她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从表面来看高叶对于不同时期身份和心态转变的切换,似乎存在很强的割裂感。
不知道是高叶力不所及还有待提升,还是她彻底贯彻林毓秀“我是个演员”这句话,让林毓秀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她都能“演”出一副适合当下身份的模样。
夹在一群老戏骨中的刘昊然,似乎显得有点放不开,也有点吃力。
如果说邮差苏柳昌的一脸木讷是因为见多了暴行对未来失去希望的麻木,似乎也没啥不对。
苏柳昌体现出了普通人的觉醒,并不全是轰轰烈烈,从血性到血腥,可能就那么一瞬间的事。
苏柳昌的工作编号是“1213”,暗示着1937年12月13日为侵华日军反人类暴行开始的日子,同时12月13日也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不知道有多少人留意到了电影里面关于“时间”的问题,从苏柳昌的编号“1213”开始,到苏柳昌临死前嘴里那句“我们不是朋友”结束,这场只有短短137分钟的电影,在现实时间上,南京城的这场人间炼狱已经持续了近20天。
导演这个不留痕迹的“时间换空间”技术活,不仅增强了该电影的故事线,还能让观众进一步代入电影的故事与情绪中,使得电影更具有观赏性。
铭记历史。
勿忘国耻。
珍爱和平。
传递真相。
我们无需靠《南京照相馆》去唤醒对侵华日军的仇恨,却需要更多类似《南京照相馆》这样叫好又叫座敢发出来怒吼的影视作品,去让世界知晓历史的真相,以及铭记真正的历史。
假如我们真的需要靠《南京照相馆》才能唤醒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仇恨,这将会是件更加细思极恐的事。
“中国人民与日本人民是一致的,
只有一个敌人,
就是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国民族败类。”
-完-
PS1:电影中,在医院被殴打的胖护士姑娘原型应该是明妮·魏特琳女士,中文名华群,关于她在南京大屠杀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皆在《魏特琳日记》一书中。1940年魏特琳因精神崩溃返美,次年自杀身亡,其墓碑刻有“金陵永生”字样。
PS2:据说该电影的“服化道”都做到了基本还原。
PS3:本文“中国人民与日本人民是一致的”这段原话出自《在中国的土地上——一个“日本八路”的自述》(第93页),作者为原侵华日军士兵小林清,1939年被俘后经八路军教育觉醒,加入日本人民解放联盟;这本书的产生,是中国反法西斯战争发展的必然结果。
PS4: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铭文,又名国家公祭鼎,朱成山老师表示在第一次浇筑时出现渗透现象导致失败。第二次把30张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同胞照片以及3本印有一万多遇难者同胞名字的名单一同烧制,当时就响了雷下了雨,由于空气湿度问题,一次性浇筑的国家公祭鼎完美出炉。
倍悦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