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关于当下俄军名将方阵的探讨中,时常会与二战时期的苏联将帅集团进行对比。结果不管怎样综合对比,总感觉二者之间不是一个量级。同样打了四年左右的战争,卫国战争时以朱可失、罗科索夫斯基等人组成的将帅集团,横扫德军名震世界。再看当下的俄乌战争,俄军总指挥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没有打出一个像朱可夫那样的名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
首先,是由战争性质规模所决定的。
二战德军对苏联的入侵,是一场关乎民族生死存亡的伟大卫国战争。这样顶级规模和强度的战争,决定了名将的“含金量”。而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等元帅们所指挥的部队,动辄数十万甚至上百万,所打的战役包括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装甲会战、炮兵对决以及其他各种形式上的战略战役攻防作战。这种极其罕见的战略战役环境,这种超大规模、超高强度的连续作战,无疑为军事天才的涌现提供了独一无二的锻造熔炉,从而锤炼出了一批能驾驭战争庞然大物的将帅集团。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金鑫优配
反观俄乌战争,由于俄军是发起战争一方,战争的政治属性较强,战争的规模强度受限。作战方式方面,更注重精确打击与特种作战,而非像二战时期那样大规模的正面对决会战。在这种战争性质与规模下,俄军将帅们的军事才能展现维度自然要受限,发挥的弹性空间势必也受到制约。最终,他们只需完成莫斯科下达的具体政治和军事指令,而不可能像当年朱可夫那样,充分发挥战场临机决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我们说,朱可夫的名字是与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会战等联系在一起的。而反观俄乌三年半的战争,也打了一些战役,但我们很难把这些战役与具体指挥的俄军将帅们的名字联系在一起。
其二,是由战争理论滞后所决定的。
上世纪三十年代,以图哈切夫斯基为首的苏军将帅,开一代军事理论创新之先河,结合武器装备发展和战争形态特点变化,率先提出了大纵深作战理论。好在这一理论并未随其创造者图哈切夫斯基受到“大清冼”而泯灭,相反影响极为深远,成了二战苏军军事指挥艺术的灵魂,并在战争中经过朱可失、华西列夫斯基等继任者们的实践,最终把以坦克集群为先锋、以炮兵和航空兵火力为压制,在狭小的正面实施突破并向纵深迅猛发展的理论精髓,发挥到极致。从斯大林格勒到柏林,苏军合围歼灭的一个个敌重兵集团,可以说正是这一理论最完美的诠释与体现。
我们再看一下俄军当下的军事理论。苏联解体后,俄军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视为对苏联时期遗产的继承者与简单修补者。始终缺乏像大纵深那样的原创理论。尽管这一二十年来,俄军也多次进行过改革和调整,但决心并不彻底,有时甚至还出现摇摆或回炉。尽管俄军在战争中也运用了网络战、信息战、无人机战等非对称作战手段,体现出一定的战术灵活性。但就总体战法而言,还是有些乏善可陈。特别是战争初期表现的各军兵种协同不力、后勤保障混乱金鑫优配,则更是暴露了俄军高级将领指挥现代战争的短板。这也与二战中后期苏军将帅们,行云流水般地指挥方面军群协同作战,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其三,是由统帅驭将之道所决定的。
说到两次战争名将方阵的对比,就不得不提两位统帅斯大林和普京的驭将之道。
我们先从普京总统的视角上看。他可能比斯大林更需要像朱可夫那样的国之良将。因为执政俄罗斯二十多年,其国家掌控能力毋庸置疑。但他毕竟不是职业军人出身。因此,一线指挥俄乌战争的国之良将就显得更为重要。然而,三年半多的战争,换的总指挥一个又一个。要知道,战争指挥需要有相当的稳定性与连贯性,临阵换将历来为兵家之大忌。哪怕普京纵有千条万条理由,阵中频繁换将都不是可取之策。再换句话说,一两个不行,换了六七个都不行吗?
帅克认为,仅就驭将这一点,普京是逊于斯大林的。斯大林在激发将帅的主观能动性方面,还是很有一套的。我们以罗科索夫斯基为例,他在苏联三十年代开展的那场“大肃反”的政治运动中,几次都差点被杀掉。然而,斯大林对于这样的“戴罪”将领照样大胆重用。而罗科索夫斯基也不负厚望,战争初期便担任少将军长,一年后便升任为集团军司令,后又很快升任为方面军司令并获元帅军衔。
我们说,“大肃反”一度曾使苏联名将凋零,但意想不到的是,在四年的卫国战争中很快又打出了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华西列夫斯基、科涅夫等中生代的世界级的将帅集团。而出现这样的将帅集团,显然是与斯大林的这个战争“伯乐”分不开的。
反观普京,他也曾用过南部军区司令德沃尔尼科夫、东部军区司令日德科、“末日将军”苏洛维金等一干将帅,但最终都被换掉。或许普京有他换将的各种理由,但仅从驭将之道上来讲,多少还是有些让人费解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倍悦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